你以为那颗只剩一截黑褐色、偶尔发炎但“不碍事”的烂牙根,只是口腔里无关紧要的摆设?
大错特错!这颗被遗忘的“腐锈钉子”,绝非善类,它像一个沉默的破坏者,正在你的颌骨深处埋下危险的种子,随时可能引爆一场健康危机!

危害一:感染与炎症的“永动机”
1.细菌的“违章建筑基地”: 残根表面粗糙、布满裂纹和腐质,内部根管更是细菌滋生的绝佳温床。牙刷无法触及深处,这里成了顽固细菌的“堡垒”。
2.慢性根尖周炎: 细菌及其毒素持续向牙根尖外扩散,引发根尖周围组织的慢性炎症和破坏。你可能感觉不到剧痛,但会反复出现:
①牙龈鼓包(瘘管): 根尖脓液无处可去,会“挖地道”穿破骨壁和牙龈,在对应位置的牙龈上形成一个小脓包(瘘管)。它时肿时消,按压可能有脓液或血水渗出,味道难闻。
②隐隐不适/咀嚼酸软: 咬东西时感觉患处使不上力或轻微疼痛。
3.急性炎症大爆发: 一旦身体抵抗力下降(感冒、熬夜、压力大),蛰伏的细菌就会乘机作乱,引发急性根尖周炎或急性牙槽脓肿:
①剧烈跳痛: 疼痛难以忍受,定位明确,牙齿有“伸长感”,不敢咬合。
②面部肿胀: 患处牙龈、脸颊甚至嘴唇迅速红肿、发烫、剧痛。
③全身症状: 可能伴随发烧、乏力、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。
危害二:悄无声息啃噬你的“地基”——牙槽骨流失
1.炎症的“隐形腐蚀剂”: 根尖周围的慢性炎症就像一场持续的、缓慢的火灾,不断刺激和破坏着包裹牙根的牙槽骨。
2.骨量严重流失: 炎症细胞释放的化学物质会溶解骨质,导致根尖区域的牙槽骨逐渐被吸收、破坏、变薄甚至形成大范围缺损。
3.严重后果:
①影响邻牙稳固: 骨量流失可能波及邻牙,导致健康的邻牙也开始松动!
②增加种植牙难度与成本: 牙槽骨是未来种植牙的“地基”。地基(骨量)严重不足,想做种植牙修复?必须先进行昂贵、耗时的骨增量手术(植骨),过程更复杂,效果不确定性增加。
③影响面容支撑: 前牙区严重骨吸收可能导致唇部塌陷,显老。
危害三:囊肿——颌骨内的“定时炸弹”
1.从炎症到囊肿: 长期存在的根尖慢性炎症刺激,可能诱发牙根尖周围的上皮细胞增殖,最终包裹炎性分泌物,形成一个内含囊液、外面有囊壁包裹的囊性肿物——根尖囊肿。
2.“温水煮青蛙”式的破坏:
①缓慢膨胀: 囊肿会像吹气球一样缓慢增大。
②蚕食颌骨: 随着囊肿膨胀,它会持续压迫、吸收周围的颌骨,导致骨质越来越薄,范围越来越大。
③隐匿性强: 早期可能完全没有症状,或仅有轻微不适。往往在拍X光片(尤其是全景片或CBCT)时意外发现,或者直到骨头被吸收得极薄、摸起来像“蛋壳”甚至自发骨折时才被发现!
危害四:殃及池鱼——连累无辜好牙
1.邻牙遭殃:
①龋齿风险剧增: 残根边缘锐利,容易磨损刺激邻近牙齿的侧面,加上清洁困难,极易导致邻牙邻接面发生蛀牙(邻面龋)。
②牙周炎加速器: 残根周围堆积的菌斑牙石会持续刺激牙龈,引发牙周炎症,不仅破坏残根本已岌岌可危的牙周组织,还会波及健康的邻牙,加速其牙槽骨吸收和松动。
2.咬合干扰与颞下颌关节问题: 残根可能过高或位置不正,干扰正常咬合关系,长期可导致颞下颌关节紊乱,出现弹响、疼痛、张口受限等症状。
危害五:修复路上的“绊脚石”与健康隐患
1.阻碍镶牙/种牙: 残根占据空间,影响后续修复体(活动假牙、固定桥、种植牙)的设计和放置。不拔除就无法进行合理的修复。
2.刺激口腔黏膜: 锐利的残根边缘可能反复摩擦、刺激颊黏膜或舌头,形成创伤性溃疡,长期不愈甚至有癌变风险(尽管几率低,但不可忽视)。